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正文

2026年冬奥会在哪里举行(2030年冬奥会举办城市)

中新网6月25日电(李和)谁将接手北京冬奥会?这个问题在当地时间24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4次全会上得到了解答。意大利米兰/科尔蒂(Corthie)纳达姆佩佐(Nadampezo)获得2026年冬奥会举办权,获得北京冬奥会举办权。从时尚之都米兰到滑雪之乡科尔蒂的纳达姆佩佐,冬奥会重返欧洲,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

在最后的投票中,共有82名成员参加了投票。米兰/纳达姆佩佐,科尔蒂获得47票,斯德哥尔摩/奥莱获得34票,1票弃权。可以说,意大利双城以明显优势胜出。意大利第三次与冬奥会结缘,而冬季运动强国瑞典第七次无缘冬奥会。

至于原因,巴赫在投票结果出炉后表示,主要是因为意大利民众支持率较高。资料显示,在独立第三方调查的结果中,意大利民众对此次申办的支持率为83%,而瑞典民众的支持率仅为55%。所以巴赫说:“我猜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我的很多同事选择米兰/科尔蒂·纳达姆佩佐的原因。”

意大利国内高支持率成为他们获胜的原因之一。

巴赫对大众支持的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民众的支持对于东道国在筹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困难会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助推器,反而会让东道国在筹备过程中的阻力倍增。此前,包括意大利和瑞典在内的7个国家已经正式提出申办2026年冬奥会。但在后来的申办过程中,其他五国相继退出。除了遭受地震、灾后需要恢复的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国都因国内民众支持率低甚至反对而退出竞标。随着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退出,只剩下瑞典和意大利作为申办国。

这种情况以前没有过。在2017年9月的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会上,巴赫首次宣布了两个主办国:2024年奥运会主办权归法国巴黎,洛杉矶成为2028年奥运会东道主。另一方面,法国和美国是仅有的两个坚持到最后的申办国。甚至有传言称,202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一度被忽视,这也导致国际奥委会将两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同时颁发给了剩下的两个申办国。

事实上,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一些欧美国家的参与热情和民众支持度都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除了2026年冬奥会场馆的最终归属,国际奥委会在本次全会前后对申奥规则做出的诸多改变同样引人注目。

拯救奥运将考验意大利奥委会。

许多城市对举办奥运会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是举办奥运会的高昂成本和收入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国际奥委会在多年倡导节俭办会后,提出了跨国家、跨城市办会的主张,目的自然是为了分担办会成本。事实上,这一倡导政策在冬奥会举办权的争夺中得到了体现。意大利和瑞典这两个入围城市是由两个城市联合申办的。

同时,两组申办场馆中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的比例超过全部规划场馆的80%,申办预算大幅削减,呈现出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发展趋势。

此外,国际奥委会还提议与申办城市建立长期对话,同时以“未来奥运会主办委员会”取代现有的评估委员会。其背后的意图是与有兴趣、有能力的成员建立一个永久、持续的对话机制,从而做出更好的双向选择,同时避免大量中途退出。

米兰/纳达姆佩佐,科尔蒂将联合举办,这将大大缓解压力。

更有甚者,国际奥委会还计划取消沿用多年的“提前7年确定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规定。因此,奥运会的申办将变得更加灵活,有兴趣的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延长或缩短筹备期。

有了这些尝试,甚至有消息称,未来奥运会的主办权将由现有的申办制改为邀请制甚至推荐制。目的是试图为奥运会提供一个更长期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对话过程,从而确保奥运会有一个更稳定的举办环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寻找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式。除了申办过程,奥运会的内容也在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比赛项目的设置。

在意大利之前,我们应该先看看北京。(资料图)中新社记者韩冰摄

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拳击比赛中,女子拳击项目由3个增加到5个,男子拳击项目由10个减少到8个。相应地,女拳击手的人数从36人增加到100人,而男拳击手的人数从250人减少到186人。

与此同时,深受年轻人欢迎的霹雳舞、冲浪、滑板和攀岩已经在走向奥运会的路上。其各个项目的变化,展现了600多年来奥运会发展的新趋势——吸引女性和青少年参与,这已经成为奥运会的新趋势。

因此,除了2026年冬奥会主办国的公布,大会上展示的现代奥运会新动向也是关注的焦点。这些新趋势也可以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借鉴:如何控制成本,平衡支出和收益,如何更大限度地获得公众支持,激发他们的热情,如何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和年轻观众,甚至如何让奥运遗产在未来继续为北京、张家口乃至全国的冬季运动发展提供更多价值,都是当前值得关注的考量。

意大利将在2026年接手北京冬奥会,但在此之前,中国将率先踏上奥运跑道。作为一届承前启后的奥运会,如何把握奥运会的新趋势,打造北京冬奥会的特色和亮点,可能是北京冬奥会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更大的贡献之一。(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