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正文

中国申奥大使(北京冬奥会申奥大使是谁)

本报记者胡洁

海报设计白水

[编者按]

2015年7月31日,北京以44票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在申办冬奥会的路上,杨洋、姚明、李妮娜和张虹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见证了整个历史。现在,冬奥会真的来到了我们身边。他们如何看待当年的申办过程?七年来,中国的冰雪运动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张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15岁时,张虹在旅途中连续三次被同一家模特公司的经纪人看中。张虹的妈妈带着孩子问对方:“我们张虹能成为国际超模吗?”

答案是身高差了点。我妈领着张虹转身离开,留下一句豪言壮语:“既然做不了世界名模,我就要做世界滑冰冠军。”

20岁时,练习了八年短道速滑的张虹从未取得任何成绩。她迷茫的时候就转了速滑。当时她说:“一切都不确定,但我想坚持下去。”

于是她收获了一个传奇——她成为中国速滑之一个冬奥会冠军。

张虹索契冬奥会赢得金牌。

30岁时,张虹最后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他因伤错过了领奖台,但他赢得了另一枚奖牌——这是由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认证的。

在整个冬奥会期间,张虹跟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走遍了冬奥会的每一个角落。

回首往事,张虹感慨道:“从我成为运动员的那天起,‘舒适圈’这个词就不属于我了。”

“一切都不确定,但我想坚持”

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当张虹赢得女子1000米速滑比赛时,她做的之一件事就是更改她的机票。出门前,她准备比赛结束后回国,但拿到金牌后,她不得不留到最后,乘代表团飞机回国。

另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颁奖仪式。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比赛结束后,只有鲜花,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金牌。而且送我的花一点都不香。”

后来她才知道,冬奥会的颁奖仪式分两次举行——在赛场边颁奖,晚上在颁奖广场举行正式仪式。

当时,张虹26岁,之一次参加奥运会。在此之前,她从未赢得过任何世界大赛,甚至她的索契之旅也并不顺利。她花了30个小时和教练辗转反侧,在机场呆了一个晚上才到达场地,而她的行李是在比赛前两天送到的。

赛前,张虹没有料到自己会以1分14秒02的成绩夺冠。因为在此之前,张虹从未滑入1分15秒的记录。

但这是命运的报应——张虹成为冬奥会上之一位中国速滑冠军,实现了“零的突破”。

张虹暴露了自己的冰丘。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生命中的那一刻。从裁判发令的那一刻起,我的世界里只有滑冰——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我能感觉到每个冰踏板的距离和手臂摆动的幅度,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我的冰鞋和冰融为一体。”在奥运官方纪录片中,张虹回忆了比赛的那一刻。

但在夺冠之前,她不仅是个“小透明”,就连运动员生涯也并不顺利。

7岁踏上冰场,12岁进入专业团队训练。从那以后,张虹在短道速滑上努力了8年,但成绩并不理想。“我甚至从未参加过国家青年队或青年队。”

是一个 *** 改变了张虹的生活——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领导打 *** 问张虹是否愿意尝试速滑。她的之一反应是,“我能继续当运动员吗?”

八年的短道速滑消耗了张虹的信心,但没有打破她的决心。20岁时,张虹从短道速滑转为速滑,正式进入一项完全不同的运动。

“20岁,一切都那么不确定,但我只想坚持下去。”张虹这样描述自己,直到他成为奥运冠军。

在那段时间里,张虹每天都试图突破舒适区——她必须与技术习惯、体重和时间做斗争。

幸运的是,最后的胜利者是张虹。

索契夺金,创造历史。

张虹的第二枚奖牌

在虎年春晚上,张虹拿着索契冬奥会金牌,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奖牌。但她还有一枚同样珍贵的奖牌,是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获得的。

在平昌冬奥会上,30岁的张虹带伤参赛,但卫冕冠军的膝盖无法支撑他的金牌梦想。在备战期间,张虹每天治疗的时间比训练的时间还多,膝盖积液有7管。

最终,张虹在速滑1000米决赛中获得11个名次,在500米决赛中获得15个名次。但她还是获得了一枚奖牌,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颁发的。这枚奖牌象征着她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成员。

“当我还是运动员的时候,我每天都穿运动服,但从我加入国际奥委会的那天起,我就换上了正装。”在张虹看来,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

从运动员到国际体育组织官员,张虹可谓无缝衔接,但她并没有太多的缓冲时间。

为了快速适应运动生涯的转变,她开始全力学习外语。“从训练场到学校,从体能训练到大脑学习,一开始她每天要学7个小时的英语。”

张虹为中国运动员闫文刚颁奖,他获得了钢制雪车的铜牌。

那段时间,张虹经常被吵醒,因为他在梦里回答不了英语。“我记得之一次出国开会,在家里呆到最后一刻才出门,因为不敢。”

在那次会议上,张虹将从哈尔滨转机到北京,飞往法兰克福,然后转机到日内瓦,最后乘车到洛桑。一周的会议中只有张弘毅华人。“更大的感受就是孤独。”

幸运的是,张虹的运动生涯为他自己塑造了坚实的心理素质。“最难的是尽力而为,而你却在退步。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突破。”

如今,张虹的身份已经是翻天覆地:北京冬奥会申办大使、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青年冬奥会最年轻协调委员会主席、世界反 *** 机构理事会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忙碌也成了对张虹工作和生活的更好总结。她笑着自嘲:“除了睡觉,95%的时间都在工作。”

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是最终的职业目标。

在过去的四年里,张虹已经褪去了运动员的青春,开始在国际体育组织崭露头角,并开始逐渐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青少年体育。

张虹不否认他是一个无法停止的人。“其实我不喜欢处在舒适区,因为会让我心里发慌。”就像平日一样,给自己放两天假,她偶尔也会觉得奢侈和不安。“如果第三天不看外语,不开始工作,我会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这种紧迫感也来源于她对未来目标的执着追求。工作之余,张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有很多交谈和接触。她深感现在的中国运动员太幸福了,所以每当她有机会加入一个运动队,她都会告诉年轻的运动员:

“现在几乎每个国家队都有各种辅助,比如心理医生、康复老师、力量老师等。很多外国运动员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我们必须不辜负这个时代。”

当然,张虹更愿意看到体育从身心各个维度改变和塑造青少年。

张虹指导孩子们进行滑冰训练。

她自己的彩虹基金计划邀请奥运冠军、国际组织官员等。在中国排名前20的大学里以各种方式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告诉每个人什么是奥林匹克,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可以教会孩子付出更多,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会有很多波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后能够站起来,是体育能带来的教育。”

除此之外,张虹还期待通过运动让孩子们懂得如何设定小目标实现大目标,一步步战胜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运动员面对的失败最多,那么如何通过失败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呢?这是体育能教给孩子的。”

因此,不管他的地位如何,张虹享受着如此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因为他的各种工作都是一样的——归根结底,这都是为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突破,挑战,改变,接受一个新的自己,张虹可以在不同的身份中自由来回切换。正如她所说,“从我成为运动员的那天起,舒适圈这个词就不属于我了。”

编辑:起飞

校对:刘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