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 > 正文

邓华德微博(邓维哲)

前言是中国男篮近期历史回顾系列的一篇文章。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男篮在2010年世锦赛上的表现。

一、激进的邓华德

因为去年中国男篮在多场比赛(亚锦赛、斯坦科维奇杯、东亚运动会)中丢戟,时任中国男篮主帅的郭士强最终没能保住自己的位置。经过一番筛选,中国篮协将重任托付给了时任上海男篮主教练的邓华德。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急于树立威信的影响。新官上任的邓华德当时做出了两个激进的选择。

1.弃朱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朱是中国更好的射手(没有之一),他可以借助无球掩护发展自己的三分机会。但是在世锦赛之前,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集训队。事实上,朱在一年前的天津亚锦赛上受伤,但他仍然在半决赛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所以当时有媒体猜测:邓华德,这是【杀鸡儆猴】...

第二,选择宝宝计划。

当时的背景是:姚明被伤病困扰,李楠已经退役,杜锋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朱离队后,队内只剩下5名黄金一代球员。基于这种情况,邓华德又增加了、苏伟、张朝旭(还没打过职业联赛)和郭(也没打过职业联赛)四名球员,邓华德甚至宣传过,这是他2012年奥运会的【宝贝计划】。

令人惊讶的是,当时中国篮协并没有阻止邓华德的计划。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男篮在世锦赛上任务并不繁重,而球队真正的目标是11月的广州亚运会,期间朱终于伤愈复出。

二、困局

无论邓华德用什么词来修饰他的选择,他都要为这些选择“付出代价”。

之一,轮岗的人太少。

其实除了与土耳其的一战(当时球队已经从小组出线),邓华德并没有给这些“宝贝计划”的球员太多上场时间。这直接导致球队主力轮换还剩8人,但由于金立鹏当时的尴尬位置,邓华德实际上只有7人可用。

第二,困局相对缺乏进攻方案。

这可能是一年前中国男篮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姚明退役后,2009年的中国男篮似乎有意延续半场过后低位起步的进攻方式。事实证明,没有一个球员能够完美地取代姚明的作用,即使是在较低级别的亚洲赛场上。

也许是受这种策略的影响,09年的胡雪峰并没有在联盟中展现出自己的水平。

数据显示,2008-09赛季,胡雪峰场均三分球8.2个——要知道,一般球员很难做到这种定点接球的三分球输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胡雪峰是一个有一定持球能力和三分出手能力的球员。

另外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之一,那个赛季唐正东出场不多,没有他,江苏队的低级戏肯定会减少;第二,胡雪峰,早年韧带全断(大概是失去了速度),那个赛季场均7.5次助攻,在联盟仅次于吕晓明。

所以我们猜测:失去顶级运动能力的胡雪峰,可能是一个持球三分发起大量挡拆,然后改变对手防守阵型,给队友送出大量助攻的球员。但在当时的国家队,这可能不是提倡的打法。

如果邓华德也坚持打半场低位,中国男篮很可能会在世锦赛上重蹈覆辙。

三、开放式进攻?

几年后,我们评论邓华德时,总是给他贴上“没有战术,只是靠球员投球”的标签。事实上,虽然邓华德在俱乐部时确实强调开放式进攻,但他在中国男篮中仍然强调低位的重要性。

好消息是,经过在美国的特训,易建联的低位技能比一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他的小勾手看起来也不像一年前那么无关紧要,这让他在对阵科特迪瓦这样的球队(防守低位的资源很差)时,可以在低位发挥优势:

他的中距离跳投手感至少在国际赛场上足够了。这种背转脸转的低位跳投,阿联也能把握住:

当球队无法打出其他战术时,球队会选择青空方为他打低:

王知止对抗不如易建联,所以有些比赛打后腰会更吃亏;运动能力不如年轻时,所以后腰进攻更容易变成一些中距离投球。但即使在王那个年纪,依然有着柔软的持球手感:

毫无疑问,当时的中国男篮还是非常依赖低位进攻的。同样是靠低位,为什么邓华德要背上【无战术】的骂名?因为有些人对战术过于神化。

事实上,篮球场上的战术往往取决于球员的能力:他们比前几年的勇士更强,因为外线有三个超级射手而打出很多复杂的战术,但这也会让他们更容易失误;反面案例是前几年的爵士,他们经常把战术搞得太复杂,但这并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一支强大的进攻球队。失误太多反而会降低他们的进攻效率。

所以那一年,中国男篮其实是一支更依赖后腰的球队。在此基础上,邓华德让球队打法“更加开放”,实际上激发了球员的一些特点。

四、球员的血性?

说到那次比赛,我们会用“全民皆兵”“血性”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些选手。如果抛开这些形容词,我们会发现当时中国男篮的一些特点。我们来看看当时中国男篮的问题:

之一,运控技术不够好。

前面说了,胡雪峰巅峰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有一定持球能力和三分投篮能力的后卫。即使他不在了,球队还有这样的资源——王,当时被邓华德称为“科比王”的王。遗憾的是,王的运球和控球技术的弱点在国际比赛中被放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挡拆和三分球的价值:

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刘威和孙悦身上。

第二,挡拆球员很难打深。

在运控技术不够好的前提下,中国男篮的后卫和锋线还是不够快。这意味着外线球员打挡拆的时候,靠个人能力其实很难打纵深。像下面这种镜头在当时其实是极其罕见的:

这个玩深度的玩家是谁?嗯,那是郭,那时候还没有打过职业比赛。当然,当时的郭还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水平,邓华德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如此,为什么邓华德还愿意鼓励球员打一些开放式进攻?

之一,虽然运控技术不够好,但是玩家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和孙悦的运控技术还不够好,但比王和好。所以当时两人也有一定的投球能力。要知道,这是应对两种防守策略的更佳方式:换防和下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图片。

图一:刘威打挡拆后,对方换防,刘炜带球投三分回应:

图二:孙悦打挡拆,对方回收篮筐,孙悦投球回应:

第二,王在无球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相比以上两位,王在进攻端更好的定位可能是定点射手和定点突破球员。

因为王有一定的带球投三分的能力,所以对于他来说处理难度较小的接球就比较容易了。根据【心理分析】的 *** ,王在投篮上自信而坚决,对手一般很难干扰他的定点接球:

王自己的主攻突破虽然会受到很多运控技术的制约,但还是可以用一些难度不高的定点突破来取得突破:

第三,易建联辞职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易建联当时身体状态很好,在国际赛场上也能打出一些高难度的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挡拆球员难以打深的缺陷:

第四,当时空之间的支持还不错。

易建联的个人能力可以弥补后卫个人能力的缺陷;球队在球场上对空之间的支持,可以为挡拆球员创造空之间更好的突破。由于苏伟和张朝旭上场时间不多,当时中国男篮的主要内线轮换是易建联、王和丁锦辉。前面两个球员都有至少站长两分的特点,而丁锦辉当时至少回应了几个三分球,所以才会出现以下场景:

第五,王的战略价值。

实际上,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王的作用。这里详细说一下。他在三分线外无球的价值会比易建联高(王知止的三分能力明显比易建联强),传球也不错。

刘威和易建联挡拆后,王知止成了中转站,把球传给了易建联,易建联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王参与封盖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外线拿球和投中三分球的能力。与波多黎各一战,对方曾用大中锋拉莫斯配王,但王是这样回应的:

因此,波多黎各不得不撤回拉莫斯...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当时“全是兵”和“满血”的中国男篮。

五、巅峰不可复制

然而,这些因素实际上很难复制。原因是什么?

一是世锦赛整体水平低。

众所周知,欧洲球队当时对世锦赛并不重视(现在对男篮世界杯也不够重视),所以中国男篮面临的外部压力会小一些。

第二,当时有些球员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

球员的职业生涯总会有一个巅峰,也就是俗称的“巅峰赛季”。无独有偶,和王当时都在这样的区间:2009-10赛季打出了极致的表现,小卢卡斯领衔的上港队在CBA半决赛惊出广东队一身冷汗;王那几个赛季状态很好,一年后拿到了fmvp。

事后看来,他们并没有保持多年的状态,王在次年的训练中受了重伤,最终无缘亚锦赛。

第三,部分球员的状态难以维持。

是的,这里的球员指的是王和孙悦。

毕竟王老了,那一年中国男篮赶上了微博,他的巅峰,能够登上亚运会的更高领奖台。

孙悦正处于一个没有职业联赛可打的阶段。年轻的时候可能会通过训练找回水平,但肯定受不了这种折腾好几年...

六、结语

事后看来,邓华德当时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技术进一步提升的易建联,职业生涯巅峰时期的王,职业生涯巅峰时期的王和,通过训练还能恢复状态的孙悦。

仅仅因为【教练会鼓舞士气】、【球队没有战术】就评论当时的中国男篮,其实是不合适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