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视频直播(姐妹直播)

编辑导语:随着视频号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视频号发展非常迅速,视频号直播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风口。通过亲身经历,本文作者总结了四条有价值的直播经验。希望看完它们对你有帮助。

三个月前,我开始在视频号上直播,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

我习惯躲在文字后面,思考文字,理清逻辑关系,但最终还是无法逆势而为。做短视频和直播是必经的一步。

在这25场直播中,我沉淀了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先说为什么是“个人”,因为我有三个不同的视角:

之前懂理论,现在要实践,是理论被实际困难碾压的视角;之前是平台,现在是自媒体,是换位思考的视角;之前写文字,现在拍视频,是从异步输出到同步的视角。

基于这些观点,我们有以下经验:

一、直播的本质是真实和陪伴,不是讲课

不同的内容形式,本质,优缺点都不一样,要搞清楚再做。简单描述是这样的:

写作的本质是记录或论证,它的优点是易于表达逻辑关系强、层次复杂的内容,它注重语境的关系和整体结构。

视频的本质是信息的高效获取,优势是直观,表达理解效率高。毕竟走的是视野之路。

音频的本质是陪伴,适合在不使用系统2的情况下接收更简单的信息。

直播的本质:它是老师和朋友的真正伴侣。

和音频不同,直播是视觉和听觉的,也强调互动感。用户在放松的状态下看直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消遣。

有人可能会说,看直播就是为了学习知识。

不排除直播的分类有很多,比如把教室搬到直播,或者用直播带货等等。这些都是直播的延伸,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典型的直播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出现在现场,对着观众唠叨,本质上是陪伴。

哪怕主题是关于某个知识点,或者用户有学习需求,其实这些都是表象,不是外衣。不同的外观和外衣把直播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也给了用户获得感。

但是作为一个主播或者内容策划,肯定不能把真正的课程塞进直播里。

比如我有过几次直播,题材比较硬核。如内容运营、社区体验、管理方式等。

硬核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前这样的直播,我准备的大纲大概也就几千字。会分为一、二、三、四个大点,然后每个大点又分为几层意思,每层意思都有案例。

这些内容都是用文字写的,很清楚,但是直播的时候就乱糟糟的,用户都在发呆。因为塞进去的内容太多,而且逻辑复杂,听起来很累,很耗脑子。

而且大部分用户在观看直播时都是处于放松状态,无法应对这样的信息,所以很多人选择放弃。

所以有几个硬核题材的直播。在线人数大幅下降,人均观看时间不高。而且这类题材的用户一般都插不上嘴,所以互动很少。这些表象都会指向不好的直播效果。

直播结束后,我做了调整。一次只讲2-3个重点,不分层拆分效果会好很多。

比如一个直播的主题是:这四种体验会让你在职场上成长更快。内容有四个重点:远离负能量,多说话,邀功,交友。在这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中,就这四点来说说,摆事实讲道理,数据呈现效果很好,互动氛围也很好。

其中《多说话》深受大家感动,很有收获。很多天过去了,社区还在讨论这件事。

总结一下这个经验:

直播的主题一定要体现满满的收获感,让用户看了会流口水。但是直播的内容一定要控制好信息的厚度和复杂程度,在聊天和讲课之间找到合适的分界点。

二、直播要互动,不要单向输出

这个道理是我多年前学到的,我也经常告诉别人。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相调查只是真相,停留在嘴上。

很多年前我就觉得主播在评论区回答问题效率很低。

比如你的工作室有200人在线,10个人在评论区提问。主播念出来回答。这意味着只和那10个人互动,把另外190个人留在那里,所以效率很低。

当然,我的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用户想要的是和主播面对面的感觉,以及当下做出的即时反应。这也是为什么直播比电视综艺节目粗糙很多,但也很有趣的原因。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用户看主播的直播,类似于去动物园看猴子。

你要的是站在假山前,看着猴子跳来跳去。特别想扔东西过去(不喂!),看猴子的反应。为了取悦游客,猴子会表演各种姿势和技巧,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观看。

其次,用户的需求是趋同的,少数人的意见能代表大多数。

虽然200个人中只有10个人提问,但这10个问题基本可以覆盖全部200个人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有趋同性。

比如我的直播,有两个核心主题,一个是运营业务的问题,一个是职场技能和个人成长的问题。

在这两个核心主题中,其实不能问特别多样化的问题,估计去掉权重后只有50个。比如如何向上管理,如何跨行,如何搭建用户体系,如何策划活动等。

如果评论区有几个人提问,其他人就等着听我说。要知道人懒,不仅仅是会打字做题,而是会思考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用一句话来描述。

有个Tik Tok的朋友告诉我,看那些自媒体课的产品经理或者主播,很多只是准备了50个用户常问的问题,背下来,然后长时间高频播放,一遍一遍重复,洗流量让他们卖课。

我自己有过一次直播体验,挺有意思的。开播前40分钟,只和自己分享,没有引导大家在评论区互动,没有回答问题,导致在线人数持续下降。

我的小助手尹子茹在微信上叫我:注意互动!人都走了!

效果非常明显。在我转身回答评论区的问题后,在线人数迅速上升,超过了最初的人数。这个数据的变化肉眼可见,3分钟内就会体现出来。

吸取的教训:

直播和脚本正常进行,但要保持与用户的持续互动,在评论区阅读和回答问题。

三、要有个人特征,不要千篇一律

人们之所以愿意看业余作品,不是因为TA是更好的,而是因为TA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作为一个业余主播,关键是要呈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

特征类似于人的概念,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和观点。这些东西每个人都有,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隐藏和收敛,而是释放和呈现。

最近观察了几个比较热门的自媒体。粉丝数量比我多很多,有明确的人员配备,甚至商业模式。但是从专业技能上来说,还是挺一般的。

这些自媒体,无一不是在展示多面的自己,甚至还得分享一些隐私,这样会让自己的个人设定更加丰满。而且他们的观点非常明确,表达简洁有力。

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粉丝追求的不是这个KOL有多客观冷静,也不是他有多有深度和见识。这些性冷淡元素激发不了粉丝的热情。

粉丝想要的是:是的!你说了我想说的话!你变成了我想象中的样子!你是我精神生活的寄托,给我力量!我希望看着你长大,我愿意支持你,守护你!

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自己的棱角拿出来。同样的表情是催眠的,你不可能得到那么多感叹号。

这个观点有点抽象。我给你举几个具体的案例:

1. 引入家人朋友

有一种是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出现在现场的不仅仅是主播本人,一般是家人或者朋友,让主播的个人特色更加饱满。

比如一个美食短视频的内容是教你做菜,但一般都是儿子先出现,表示想吃某道菜,主播再开始做。这种简单的处理给主播增加了孩子父亲的个性,内容上也加入了亲情的元素,肯定比直接做饭更受欢迎。

例如,最近在刘畊宏的健身直播,他妻子vivi的存在,有点类似于郭德纲,它对结果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比如有些kol是宝妈,可以把妈妈的身份和创业者结合起来。这种立体的角色会吸引更多女粉丝的共鸣。

2. 提出「反常识」观点

任何一个当下的问题都被回答过无数次,但是用户还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问同一个问题。

如果还想获得关注,就需要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更好是看起来反常识的。

比如我直播里提到的四个职场经验,其中一个就是“我会邀功”。大家都会觉得邀功是负面的,会有抵触情绪。但我说的信用其实是一种向上的管理,非常专业合理。

另外我还提出了“不抱大腿”的观点,用户还是很想了解一下。

注意,这必须是你的真实看法。为了追求噱头,不要做违背价值观的事情,或者提供错误的引导,获得短期收益而失去长期价值。

3. 表达情绪

正常人是有情绪的。这是真实的一面。在直播中展示,可以加深用户对主播的印象。

最极端的案例就是电商卖货的直播间。两个主播因为降价吵了起来,甚至动手了。当然都是剧本。

还有一次,一个女主播被抓到在镜头前哭。随后的3分钟,她的直播间浏览量从2000涨到了20000,她亲眼所见。

两种情况都是情绪的表达。但是太极端了。建议不要碰。把握不好尺度,就会被官方处理。

我说的表达情绪,属于正常范畴。

比如,当你遇到诽谤时,你变得愤怒;想起不愉快的事,变得兴奋;和连麦的嘉宾讨论问题,针锋相对的时候加快语速,提高音量等等。

总之,不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适当的表达出来,反而会加深和你粉丝的联系。

四、连麦比单口效果更好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句话可能是废话,是确定的结论。

我就在想,如果主播单口相声能力很强,或者个人IP属性突出,所有用户都来看他,单口相声是不是比连麦都好看?

这三个月的经历打消了我的想法。

连,代表观点的碰撞,就算两个人不吵架,至少观点不同,可以让直播内容更饱满。

从感官上讲,单口的音色和说话频率是恒定的,会带来枯燥感,导致用户流出直播间。当两个人互相交流的时候,这种无聊的感觉,甚至是催眠的感觉就被打破了。

而且,就算是麦也会更为主播激动。

麦看的是一个人的脸,看的却是一堆字。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主播,哪个场景更让你兴奋?

针对这个结论,我在做一件事:每周邀请一位互联网领域的资深朋友到我的直播间,与麦克交流。

我想这样做很久了。

因为从我的操作经验来看,很多事情的收益都是长远的,只有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看到。想要短期效益的运营项目,大部分都会被扭曲,伤害长期效益,只是目前看不到而已。

#专栏作家#

韩旭,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跑狗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大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UGC运营。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