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正文

艾比林(丹尼尔波拉克简介)

方柏林,美国埃伯林基督教大学课程设计者。(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25日《南方周末》)

阅读有很多种,从粗略阅读到仔细阅读。读者是自由的,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不喜欢的地方可以跳过。如果你是搞翻译的,就绕不开作者文字的枝叶。你甚至要去猜测单词的来龙去脉,以及选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我翻译了十几年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些书在翻译慢读的过程中,深化思想,丰富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书影响了我一生。我想描述一下对我影响更大的五本书:

边缘与关爱:彼得·康著《赛珍珠文化传记》

这本书是我的导师先生与先生、江姐妹合作翻译的之一本书。这本传记让我熟悉了世界著名的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赛珍珠。刘老师与作者康先生私交甚笃。康老师也很尊重刘老师,甚至授权他修改文中不合理的地方。在两位老师的接触中,我可以窥见作者的动机,以及在写作细节上的种种考量。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四个译者经常一起讨论,打破了写书过程的神秘感。作为一个新手,我意识到书后的定稿是作者在各种描述的可能性中选择了当时认定的更佳版本。把字润色才是更大的乐趣。可惜,没有人会在这个时代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忘记一切,整天做这样的事情。一本书永远写不完,也永远翻译不完。只能通过投稿完成无休止的打磨,然后继续活下去。

这本书之后,我后来的生活与赛珍珠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农村长大,翻译书籍,在赛珍珠曾经任教的南京大学学习。后来在赛珍珠的故乡西弗吉尼亚工作生活,与赛珍珠在中国、美国、英国的研究人员都有交往。我一直以赛珍珠为榜样,对跨文化生活充满好奇和敏感。我还发现,翻译和接触过赛珍珠的学者,都被她深深地改变了,不断地被她吸引。中国有赛珍珠研究所,南京、苏州、镇江有好几个赛珍珠纪念馆。赛珍珠的研究者除了学术研究,还通过微信圈交流信息。研究者形成了粉丝群,这是一个作家的魔力。

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赛珍珠对边缘群体充满了关怀。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农民这个边缘群体并不太关注。取而代之的是赛珍珠,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作家,为这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发声。回到美国后,她一直站在各种边缘群体的角度,为他们加油,甚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她关心朝鲜战争后被韩国社会嫌弃的韩裔美国混血儿弃儿,创办慈善机构收养他们。赛珍珠对中国和中国的人民充满了爱,但她从来没有机会主义地“融入主流”,也从来没有受到任何政权或政治集团的欢迎。她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因为她对整个生命的热爱,她知行合一的习惯,她独立的思考。

虚无与故事:奈保尔著《河湾》

《河湾》是我翻译的所有小说中更好、最可读的一部。它是关于非洲新的国家、新的领土和新的人民。这个新的非洲一时间充满了希望,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知识分子、政治家都涌向这里,寻找新的可能性。后来书的发展比较反 *** :《新希望》的墨迹未干,就要被后来的人撕掉,被迫翻开新的一页。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在转弯处放慢速度,甚至停顿片刻,然后继续向前流动,回归大海。书籍让人对非洲乃至人类的未来没有任何感觉,如果不是绝望的话。

在《与我同行》中,奈保尔是一位具有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天才作家。他写这本书只是基于他1975年在刚果(当时的扎伊尔)36小时的经历。这本书很“知性”,有很多思辨的内容。一度不被经纪人看好,只给奈保尔带来了2.5万美元的收入,让他愤然换人。几十年过去了,余怒未消。奈保尔很有主见,对世界充满怀疑,对别人挑剔。他的性格不好。他不仅对出版商恶语相向,还爆出嫖娼、家暴等丑闻。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太可怕了。但他能把心中的负面内容变成不朽的文学作品,也算是作家的一种自我救赎方式。

家庭与讲述:福克纳著《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的书很有挑战性,李文俊先生翻译了《押沙龙,押沙龙!”而《福克纳传》的过程中,一场大病,差点夭折。在翻译《喧哗与骚动》的过程中,我身体上没有生病,但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差点得了抑郁症。过去,当我在翻译中遇到问题时,我总是问我的一位老师。但是在《喧哗与骚动》的翻译中,她拒绝回答我的问题,说这本书“黑暗”。

但是福克纳影响了许多一流作家,包括马尔萨斯和帕慕克。他可以从一张邮票那么大的地方,轻而易举地写出一个又一个家族传奇。这样做是对其他作家的一种启发:不需要“行万里路”,不需要你见过多少世面,才有资格走上写作这条路。即使在平凡平庸的生活下,深挖也能挖出水来。

在写作上,《喧哗与骚动》以其多角度重复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风格独树一帜。从内容上来说,不要觉得这本书太冷。其实它有很接地气的一面: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家庭关系,让读者看透了红尘。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无非是爱与恨,怨恨与善良,真诚与虚伪,支持与堕落,虚幻与真实,以及所有这些因素的交织与转化。不同的人会戴上有色眼镜,读出家庭中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福克纳巧妙地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同一个家庭。他把同一个故事写了好几次,形成了家族的“罗生门”。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如何在现实和我们在家庭中的重塑之间徘徊,以及这种徘徊如何改变关系。警示是:读书也是一种设备。看完这种书,你脑子里就会多了一些看人的工具,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一点点掩饰。福克纳让你一眼看穿。这种真实和“被迷惑是福”的哲学可能不合时宜。

结构与诗意:麦凯恩著《歌犬》

翻译完《喧哗与骚动》,感觉福克纳看人看得太透了,无情地剥去了那些虚饰,让人看到了生活的黑暗和荒诞。在玩世不恭的路上,宋狗把我拉了回来。这本书温暖而包容,让人用怀旧的眼光和诗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亲人。书中充满了诗意,既有对小舒晚景的赞美,也有对青春的宣扬。这本书提醒我,文学作品,不管体裁本身是不是诗歌,如果缺少了诗意,只是笼统地拍摄生活,就不值得一读。文学的出发点大多是“源于生活”,但能否“高于生活”,取决于作品中是否有诗意。我和我的作者麦凯恩先生就一些翻译问题有过多次通信,看得出他非常重视他文字中的诗意。宋狗在诗歌方面是最成功的,也许是因为作者在文清时代写了这本书,却没有他日后职业习惯造成的艺术性:后来,麦凯恩去了美国,在亨特学院的创意写作系教写作。

这本书的结构也耐人寻味。书的叙事跨度是七天,这是人类生命的一周周期,也是创作所需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充满了隐喻。

怀旧与治愈:史密斯著《布鲁克林有棵树》

《布鲁克林的一棵树》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它是美国士兵在海外营地携带的枕边书,现在也是书店常见的夏季推荐读物。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家庭破碎衰落。按照现在流行的心理学,这种问题属于“出身家庭”,阴影持续时间很长。人到后来会无药可救,也会影响以后的婚姻和孩子。在绝望中生活是很难的。人在成长,成长意味着打破环境的局限,一次次摆脱安逸。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兄弟姐妹像能在混凝土中生长的臭椿一样在逆境中成长。书中的父亲喝醉了,很穷,但充满乐观,用他的歌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读者对这本书“治愈”效果的反馈,是因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一直握着一手好牌。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成长,如何积极面对生活,而不是一直做一个抱怨生活不公的“受害者”。

这本书出版后,我经常听到家长和老师的反馈,说他们的孩子或学生不止一次读过这本书。还被列为《治愈系》一书,或者《城南旧事》之类的怀旧佳作。传入中国后,影响了很多孩子的成长。作为一名翻译,我深感荣幸,我知道我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爱好。它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家也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姐姐。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我也能影响他们像弗朗西和尼雷尔一样对待生活。

方柏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