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duot(product)

核心:笔记本专属

前奏:无芯时代2

相信大家都知道,英特尔称霸CPU市场是从2006年年 *** 式机市场发布Core 2开始的,但那是在Core 2之前的1吧?的确,2006年初,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率先发布了酷睿家族。迅驰这个被遗忘的名词发展到代号Napa的第三代后,从奔腾M改头换面成了酷睿。“核心”一词开始传遍全球。

核心Solo T1400

基于Yonah架构,开启酷睿时代的CPU包括单核酷睿单核T1300和双核酷睿双核T2x00。所以,不要以为酷睿家族只有多核CPU。酷睿单核和第二代迅驰奔腾M是单核产品。作为双核时代的过渡,它们都是昙花一现,机型不多,并没有在当年的市场上引起太大的波澜。

酷睿双核T2400,可以看到不支持64位运算。

Core Duo是英特尔首款双核移动CPU。这些处理器和Solo一样,采用65纳米技术制造,配备2MB共享L2缓存。前端总线频率为667MHz,核心频率为1.66GHz至2.33GHz,支持DDR2内存。TDP功耗31W,双核架构,支持EIST节能技术。除T2300E外均支持Intel VT虚拟机技术,除T2700外均支持EDB杀毒技术,均不支持Intel 64位技术。

酷睿双核处理器中性能最强的T2700

这一代最强的CPU是英特尔酷睿双核T2700,主频2.33GHz,超越上一代单核奔腾M 780。在Core 2 Duo推出之前,它就成为了玩家梦寐以求的CPU。此外,针对当年价格昂贵的超薄笔记本市场,推出了低压酷睿双核L2x00、超低压酷睿单核U1x00和酷睿双核U2x00。

之一代酷睿2:65纳米台式机Conroe/Allendale/Kent Field

进入新时代:酷睿2

在移动领域做了铺垫之后,2006年7月,英特尔终于在台式机市场发布了Core 2系列处理器,改变了之前PentiumD被Athlon 64 X2压制的局面,以超高的性能/功耗比击败了后者。同时,从酷睿2开始,英特尔处理器全面支持64位。

酷睿时代首款极致CPU:x 6800

首批Core 2架构Conroe采用65nm工艺,1066MHz FSB,2或4MB L2缓存,支持DDR2内存。我们亲切地称之为“绑肉”,定居在LGA 775槽。虽然Core 2的频率比上一代低,但是性能却比上一代快了一个块,而更高TDP只有65W,超频更方便。与此同时,极速版Conroe XE也于近期诞生。其TDP为75W,频率高达2.93GHz

然而,当年康罗伊的CPU价格不菲。为了占领更多市场,英特尔推出了Allendale架构,L2缓存仅为2MB,FSB为800MHz。作为Conroe的弟弟,型号是Core 2 Duo E4x00。后来为了细分市场,英特尔发布了FSB高达1333MHz的酷睿2双核E6x50。不知道,英特尔还发布了服务器主板LGA 771的酷睿2双核E6x05。

凭借低能耗和高性能,英特尔发现了四核CPU的发展机会。Conroe发布半年后,代号为Kentsfield的之一代英特尔四核处理器发布,如Core 2 Quad Q6600。虽然当时英特尔还在用胶水封装双核CPU,但这一次,没有人出来批评英特尔的做法,包括AMD。

上一代梅龙与约纳的比较

同时,英特尔在笔记本平台上推出了代号为Merom的移动CPU,产品线非常丰富。2核Duo T5XX0家族全部采用2MB L2缓存,而FSB频率为533/677/800。双核Duo T7X0定位高端,除了低级别机型内置2MB高速缓存,其他机型内置4MB L2高速缓存。FSB有667MHz或者800MHz,酷睿2双核T7800是Merom时代最强的CPU,2.6GHz主频,4MB L2缓存,800FSB主频。

Intel的单核时代在Core 2依然延续,Core 2 Solo只占很少份额,定位在ULV超低电压领域,比如Core 2 Solo U2100,规格5.5W TDP,1.07GHz,1MB L2自然很低。Merom architecture的Core 2 Duo Extreme、低压和超低电压CPU产品线也细分了市场。

滴答滴答的开始

2007年,为了巩固自身优势,让CPU更高效更有竞争力,英特尔提出了滴答发展战略。

每一个“滴答”都代表着一代微架构处理器芯片制造工艺的更新,意在处理器性能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芯片面积、能耗和发热;而每一次“滴答”都意味着在上一次“滴答”芯片工艺的基础上,更新微处理器架构,提升性能。一般一个“滴答”的周期是两年,“滴答”占一年,“滴答”占一年。

事实上,在英特尔CPU主导高端市场的时候,Tick-Tock战略的意义是非常苍白的。反而不断被玩家嘲讽为“挤牙膏策略”。

第二代酷睿2:45纳米台式机Wolfdale/Yorkfield

经过近两年的洗礼,45nm工艺浮出水面,2008年1月推出第二代Core 2,意为“滴答”。与之一代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更高L2缓存提升至6MB,同频性能略有提升。更先进的工艺让Core 2 CPU更容易提升频率和超频,也带来了更低的发热量。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代开始,DDR支持从2过渡到3,直到2014年Haswell-E的推出。

3MB L2高速缓存E7x00系列

双核CPU代码为Wolfdale,二级缓存6MB,型号为Core 2 Duo E8xx0。此外,还有Wolfdale-3M版本,L2缓存是3MB,型号是Core 2 Duo E7x00。更高规格是酷睿2双核E8700,主频高达3.5GHz,6MB L2缓存,65W TDP。然而,你不会有机会看到它,因为它在发行前就死了。

酷睿时代最强CPU:qx 9775

四核Core 2 Quad的代号为Yorkfield,产品线非常丰富,包括Core 2 ExtremeQX9650、QX9770、QX9775的extreme系列,常见的四核Core 2 QuadQ9650、Q9550、Q9450,以及Q8200、Q9300、q的精简L2内存版本(仅4MB L2缓存),丰富的产品线让四核CPU大行其道。

Penryn微架构笔记本CPU

45nm笔记本CPU,代号Penryn,与桌面级同步发布。之一批是酷睿2双核T8x00系列和T9x00系列。FSB是200MHz和35W的TDP。系列8的L2缓存容量为3MB,系列9的为6MB。相比Merom时代更高的4MB,6MB的容量有了很大的进步。

T9900,Penryn最强双核CPU

后来,英特尔推出了高端的T9x00系列笔记本CPU,FSB为1066MHz,其中更高规格为Core 2 Duo T9900。从当时的命名规则来看,T9900可谓九五之作,比Core 2 Extreme X9000最初的极速版更激进。3.06MHz的频率仍然高于当今大多数主流双核CPU,性能与当今低压CPU相差不大。所以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当年的CPU在今天依然感觉毫无压力。

主流T6x00系列

此外,面对当年的主流笔记本市场,英特尔还推出了酷睿2双核T6xx0系列的主流酷睿2笔记本CPU。L2缓存降为2MB,前端总线为800MHz。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命名和Conroe的命名很像,就是E和T前缀的区别。

带更高1066MHz前端总线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P8700

发现当时Intel的Penryn的CPU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性能功耗比进一步提高。于是推出了25W双核CPU的P系列。从酷睿2双核P7xxx、P8xxx到P9xxx。性能和T的差不多,但功耗比T的35W低10W,在当时被业界看好。此外,还有酷睿2双核SP9x00等高性能25W TDP的顶级笔记本CPU。

至于电压较低的CPU,命名为Core 2 Duo SL或SU,TDP只有17W/10W,适合超薄笔记本。

英特尔首款四核至尊移动CPU qx 9300

与此同时,笔记本领域首次出现了四核。酷睿2四核Q9000/9100是之一批四核笔记本CPU。虽然当时对四核应用的优化并不多,但是强大的四核规格让人垂涎三尺。更让人流口水的无疑是至尊版四核2至尊版QX9300,它拥有至今依然领先的12MB L2缓存。

单核CPU的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Penryn时代的Core 2 Solo CPU依然存在,但它是单核时代的终结。Core 2 Solo之后就没有单核CPU了。

Nehalem微体系结构

当Core 2 Duo的数字型号发展到9900,就意味着这个命名规则已经穷途末路了。此时,英特尔必须想出一个新的命名 *** 。2008年11月,英特尔推出了新一代酷睿i7处理器。“I”代表智能,也代表英特尔的首字母,开启了“爱你老婆”的时代。其Nehalem微架构曾是英特尔奔腾4“Tejas”计划10GHz处理器的代号。如今,英特尔已经走上了多核优化的道路。

Nehalem微架构CPU一大圈,采用LGA 1366。

英特尔最初发布的酷睿i7型号只有三款:酷睿i7-920、940和965XE,其中965XE为至尊版,其核心代码为Bloomfield,匹配LGA 1366和X58芯片组。酷睿i3和i5还在婴儿期,还没有出现。原因是为了清空当时Core 2的库存。

Nehalem微架构的意思是“Tock”,新的微处理器架构带来了许多新功能。包括新的QPI总线、内置内存控制器、L3缓存、Turbo模式自动超频技术、AES指令集、虚拟性能提升、几乎被遗忘的超线程技术...许多新特性带来了总体性能的提高。直到现在,这些技术还在今天的酷睿CPU中使用。

规格方面,Bloomfield代号Core i7-9xx原生四核八线程,8MB L3缓存,更大支持DDR3-1066内存,TDP高达130W。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为I,但它并没有内置GPU,因此英特尔官方否认了它的之一代核心地位,但在英特尔发言之前,外界都认为它是之一代核心。此外,更低价格接近300美元,早期采用者在当时会花费很多。

酷睿i7的出现开启了CPU发展的新时代,也标志着英特尔在性能上的绝对霸主地位。

之一代酷睿I:45纳米台式机Lynnfield

在高端、发烧玩家享受到“爱妻”的权力后,英特尔开始将酷睿I家族延伸到主流市场。2009年9月,英特尔发布了基于LGA 1156插座的四核酷睿i7 800和酷睿i5700处理器,其中首次出现了酷睿i5。至于酷睿i3?再等一年!

Core i7 800系列和Core i5 700系列虽然采用了全新的LGA 1156接口,但依然基于Nehalem架构,大部分技术和规格依然会保留。更大的不同是内存控制器被精简了,从最多支持三个通道到最多支持两个通道。定位相对较低的酷睿i5 750/760去掉了超线程技术,但L3缓存还是和i7一样是8MB。

LGA 1366的130W TDP估计很多主流玩家都吃不消。LGA 1156中Intel的标准电压CPU设为95W,S后缀的低压CPU为82W,但频率会降低。值得一提的是,这批CPU仍然没有内置GPU。

就是这个8MB的设定,离不开i7的规格,在多线程优化还不完善的年代,HT技术可有可无。玩家只需要一举超频昂贵的i7家族,让酷睿i5 750成为当时的明星产品。这导致英特尔无法忍受玩家的智慧,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结果第二代酷睿I启动,超频被严格限制,i5的L3缓存容量只有6MB。

同时发布的还有英特尔LGA 1156的Lynnfield四核CPU,笔记本电脑市场发布的Clarksfield mobile CPU,也是45nm制造。这一代移动CPU只有酷睿i7的产品线:酷睿i7 7x0QM、8x0QM、9x0XM。很明显,Q代表Quad的四核,M代表移动CPU,X代表至尊定位。

除了定位更低的酷睿i7 720QM和740QM的三级缓存只有6MB,频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TDP降低到45W以适应笔记本环境外,核心数量、缓存容量、内存支持等多项规格都与桌面版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笔记本CPU依然没有内置GPU。

直到2015年的今天,依然是二手笔记本市场顶级品牌的ThinkPad W510(边肖偷偷告诉大家,这么火是因为A面没有联想logo,让小黑迷们为情怀买单),采用了这一代i7处理器。

内置GPU的时代是从32nm工艺开始的。

从2008年11月的Tock到2010年1月的Tick,英特尔基本上还是符合自己的游戏规则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32nm工艺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酷睿i3终于推出了,那时酷睿i3、i5和i7家族终于走到了一起。

3纳米CPU和45纳米GPU的组合

克拉克代尔仍然在LGA 1156安家。更大的变化是GPU采用“胶水法”封装,首次将集成显卡内置到CPU中。基于英特尔集成显示核心改进的GMA架构,支持DX10特效。集成度进一步提高,主板成本降低。但是内置GPU的工艺还是45nm,形成了32nm+45nm的独特组合。

部分CPU基于Westmere架构,这是相比Nehalem架构更大的改进。除了32纳米制造工艺,它还支持7套指令集。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这种全新的 *** 工艺和架构并不是之一次用在旗舰产品Core i7上。

双核和GPU性能较弱,使得这一代i5市场反响不大。

克拉克代尔只有酷睿i5和酷睿i3两种,i7没有出现。为了区别于45nmLynnfield的酷睿i5,Clarkdale酷睿i5命名为i5-6xx系列。从7到6,规格大幅缩水。首先物理核心从4个减少到2个,但是支持超线程技术,逻辑核心保持在4个,默认频率在3GHz以上,给玩家带来一点心理平衡。与此同时,L3缓存也缩减到了4MB,但由于缺少两个内核,TDP降低到了73w(GPU频率更高的Core i5-661为87W)。

Clarkdale Core i3的CPU也采用双核设计,通过超线程技术可以支持四个线程。L3缓存从8MB降低到4MB,而内存控制器、双通道、智能加速技术、超线程技术等技术则像i5一样被保留。同样的LGA 1156接口,对应的主板会是P55/P57。

I3-530是酷睿时代最后一辆“平民法拉利”。

由于核心规格的缩水,内置GPU在当时并不流行,无法与当时独有的显示屏相提并论,同时与Core i3重叠。克拉克代尔酷睿i5看起来前景黯淡,很快被市场抛弃,这进一步推动了酷睿i5 750的销量。因此,所有酷睿i5 CPU都采用了原生四核设计。至于酷睿i3,低价加上买一送一的GPU在低端市场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i3-530,凭借良好的超频特性成为酷睿时代最后的“平民法拉利”。

由于之一个内置GPU,英特尔将其命名为之一代酷睿处理器。

由于这一代CPU首次内置GPU,英特尔在2015年8月解释说,这一代是之一代酷睿处理器。之前的酷睿i7和酷睿2是什么?也许英特尔应该以图形核心的存在作为之一代酷睿处理器的分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i3、i5、i7的命名是固定的,而千位数随着代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玩家更倾向于用千位数来表示代数。所以这个页面的介绍都是一代芯。在Core 2时代,我们称之为Core 2。在这篇文章的引言中,我们使用了这个成语。

I7-990X极速版,以极速级的99命名,也预示着又一次轮回。

32nm工艺已经在酷睿i3 i5中实践过了,所以作为大哥i7,你不能盯着看。英特尔于2010年3月推出了i7-900系列的32纳米工艺版本。它是消费市场上之一款六核十二线程的CPU。依然采用LGA 1366接口设计,兼容X58主板芯片组。同时L3缓存从8MB提升到了12MB,更高端的酷睿i7 990X主频3.46GHz,性能可谓更高水准。

不介绍太多功能和卖点,这批32nm i7是之一代酷睿I家族的王者。

阵列架构移动CPU

随着32nm工艺的完善,英特尔在笔记本领域发布了代号为Arrandale的移动CPU。全面覆盖酷睿i3、i5和i7。全部采用双核四线程的核心设计,L3缓存容量为3mb(i7为4MB),TDP为35W,酷睿i7 640M为最强Arrandale处理器。而LM系列是低压产品线,TDP 25W;;UM是超低电压产品线,TDP 18W。

从这一代开始,笔记本CPU开始统一公布和命名,规格差异化的规则开启了模板模式。未来几代的笔记本CPU规格也根据Arrandale的习惯分为i3、i5、i7。

当之一代酷睿I处理器完成历史使命后,其继任者Sandy Bridge仅在Tick一年后发布。作为一个Tock,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英特尔挤牙膏策略之前的最后一代良心架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关键的 *** X指令集。

酷睿i5 2550K,前些年的超频神器,也是少有的支持超频的SNB CPU。

其次,Sandy Bridge完成了CPU和GPU的统一,实现了原生集成到一个Die中。Sandy Bridge被超频玩家诟病的地方在于,它扼杀超频,只保留K后缀开启频率调节,比如Core i5 2550K。最后,Sandy Bridge创造了四位数的命名法,直到现在,六代Core i家族都还在遵循这个规则。

LGA 1155和LGA 1156的比较

一代酷睿I之后,你一定要骂英特尔把用得好的LGA 1156切掉一个引脚,变成LGA 1155。因此,如果你想享受SNB,你也必须更换主板。英特尔的做法也招致了很多批评。

“i3无声秒”的发起者

主流的酷睿i3i5 i7家族都是用百位数来区分的,比如酷睿i3 21xx,酷睿i5 23xx,酷睿i726xx。如果数字后面没有后缀,就是普通版本。这很常见,因为TDP是标准策略,超频。带T和S后缀的是低压版,带K的是超频版。这一代开始,酷睿i3是双核四线程设计,i5位四核四线程设计,i7位四核八线程设计。

当时英特尔的软升级计划引来讨伐之声。

正是因为英特尔将CPU的频率锁定在非K版本,才在当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首先是扼杀了DIY玩家打造民用法拉利的热情,其次是保护了英特尔的生态平衡,最后是当年的软升级行为造成了当时大量的滥用,使得超频官方化,用来收钱。消费者自然不买账,最后软升级的事情不了了之。

supreme产品线,有趣的是,是以3开头命名的。

在英特尔Sandy Bridge,至尊级的产品线中也保留了同样的架构代码,但用后缀-E来区分,有年味的LGA 2011作为至尊级i7的主场。模型有点意思。千位不是二代的2,而是3,比如Corei7 3960X。是不是英特尔有先见之明,性能比当时还没发布的三代酷睿I还要硬朗?

i7-2920XM

笔记本的Sandy Bridge处理器名称和台式机类似,只是在编号后面加了M来区分移动处理器。如支持博锐处理器技术的酷睿i3 23x0m、酷睿i5 24x0m、酷睿i5 25x0M。和之一代一样,i7笔记本CPU依然有双核和四核版本,也有QM和M区分,还有极端的XM后缀,比如i7-2920XM。其中双核L3缓存为4MB,i5 i3和3MB的区别在于它们的TDP为35W。四核处理器中,28x0QM以上的CPU有8mb的L3缓存,前27和26只有6MB,TDP是45 W。

虽然有很多争议,但嘀嗒嘀嗒的Sandy Bridge一家还是得到了积极的评价。毕竟CPU性能提升还是很良心的,也是从这一代开始,用过的人才知道。

Tick的使命结束后,代表工艺技术和规范水平提升的Tock之年到来。2012年,英特尔如期推出Ivy Bridge。值得一提的是,从32nm到22nm的演进,在型号的千位数上增加了一位,也就是成为了第三代酷睿I,不像之一代酷睿I从45nm演进到32nm,仍然保留了三位数的名称。

糟糕的成绩提升率让当时的玩家非常失望。

更大的变化是采用了近年来寿命最长的22nm工艺,加入了3D晶体管技术,提高了电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了TDP,带来了出色的热控制。同时内置的GPU增加了对DX11的支持。同时,这一代CPU仍然支持LGA 1155主板,实现无缝升级。但是,当升级过的朋友升级了三代酷睿I处理器,更大的感受就是被困住了!花了几千甚至四位数不到10%的升级费用。“挤牙膏”一词在这一代人中传播开来。

桌面版酷睿i3、i5、i7的命名规则与二代相似,但主流取向的酷睿i3有百位数2,如酷睿i3 3220。至于i5,百位数是3,4,5,更高规格是i5 3570k。i7开头固定在7,这一代i7有3770的家族。同样的,Intel也发布过S和T后缀的低压和超低压版本的台式机CPU,但是性能缩水很多,所以销量并不大。

至尊系列发展到了IVB-E的代号,也采用了LGA2011插槽,和SNB-E的屏蔽相比,两核形成了六核。这次的顶级酷睿i7-4960X采用了原生6核12线程,是IVB时代最强的消费级CPU。

酷睿i7-3940XM

至于笔记本产品线,依然保持了上一代的命名规则和规格。其中双核i7最强的是i7-3540m,默认主频高达3GHz,四核i7依然依靠L3缓存容量来区分旗舰和高端。i7-38x0qm采用8MB L3缓存,酷睿i7-3940XM是当时最强的移动处理器,默认频率高达3GHz。此外,i7-3612/3632qm以35w tdp和四核八线程规格成为游戏和小尺寸笔记本的热门产品。

总的来说,Ivy Bridge的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精彩的技术和性能,是英特尔挤牙膏路的开始。没办法。AMD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在经历了第三代Core i的失望之后,Intel处理器发展到了Tock阶段。当所有人都以为英特尔会在架构变革的时代再次引领性能飞跃的时候,第四代酷睿I的实际表现无疑令人心碎。经过实测,在日常使用中基本感觉不到四代哈斯威尔和三代IVB的区别。虽然优化了缓存性能,增加了 *** X2指令集,但是只能在专业的软件测试中才能体现出来。

酷睿i3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CPU性能还是挤牙膏。

作为Haswell架构的排头兵,搭载LGA 1150的Core i5/i7在当时上市后CPU性能并没有太大的提升。反而是新的核显和待机功耗成为更大亮点,让不少英特尔粉丝纠结了一阵。后来主流级别的酷睿i3发布,集成了GT2级别的高清显卡4400/4600,支持DX11.1,以前酷睿i3-3220集成的酷睿显卡只能应付部分办公应用,现在酷睿i3集成平台足以应付当时的大部分网游。

从Haswell这一代开始,核心家族就“歇业”了,CPU性能提升到挤牙膏。反而GPU的开发很良心。对于消费者来说,该哭还是该笑?

这一代始于英特尔专注于核显示。

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笔记本CPU领域。由于架构的一致,Haswell移动处理器的CPU性能提升与IVB相比仍然有限,但GPU提升明显。同时,英特尔发扬显卡的“长处”,推出IRIS Sharp Torch GPU,进一步提升3D性能。看来,Intel不仅在CPU性能上独领 *** ,还盯着APU原本占据的市场,入门就更重要了。

2014年,五代酷睿没来。它被Haswell-Refresh所取代。

或许是英特尔良心发现Haswell在市场上的反响并不热烈,于是在2014年奔腾20周年之际发布了代号为魔鬼峡谷的Haswell-Refresh新版本,包括i7-4790K、i5-4690K和纪念版奔腾G3258。英特尔为这些处理器配备了一种新的聚合物散热材料(NGPTIM),以提高处理器内核的散热效率,同时增加了电容元件,以确保芯片更稳定的电流供应。

I7-4790K终于得到了两位数百分比的性能提升。

i7-4790K相比其前辈4770K,大幅提升了频率至4GHz,实现了Barrett Pentium4 4GHz处理器的夙愿。相比i7-4770K,整体性能提升了15%左右,在挤牙膏的时代还是挺良心的。在风冷状态下,4790K可以四核八线程同步超频到4.6GHz,这对于i7-4770K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I7-5960x将旗舰CPU内核的数量增加到8个。

另外,哈斯韦尔-E如期而至。定位更高端的酷睿i75800和5900系列于2014年底发布。其中,i7-5960x是英特尔在桌面平台推出的首款八核CPU。与上一代旗舰i7-4960x相比,22nm制程工艺、Turbo Boost 2.0睿频加速技术、超线程技术保持不变,延续了X/K版本的自由超频设计。仅支持重新设计的LGA 2011插槽和X99主板,是首款支持DDR4内存的CPU。

虽然Haswell-Refresh和Haswell-E给枯燥的CPU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来自英特尔的好嘀嗒呢?Core I家族五代呢?

说到底,英特尔以打人脸为代价改写Tick Tock战略,是因为缺乏竞争和资本家的本性。但是该来的已经来了。迟到了整整一年的Broadwell architecture终于在2015年1月推出了移动版,并在6月的台北电脑展上正式发布了桌面版。

落后的规格

自从跳票的消息公布后,布罗德韦尔就充满了争议。在一系列规范发布后,这种争议被推向了顶峰。第五代酷睿Broadwell属于“滴答”策略中的“滴答”步骤,即架构不变,制造工艺改进。虽然14nm工艺的进步是三年来的之一次,但是规格的退化却让人摸不着头脑。8MB L3缓存退化为6MB笔记本CPU级别,频率低于上一代i7-4790K...性能?一定是退步了。

Broadwell的内部架构图显示核心是巨大的。

相比降级的CPU模块,五代酷睿i7在GPU的设计上可谓不遗余力。Iris Pro 6200是首款桌面版,属于GT3e级别,全面支持DX12,拥有48个EU单位。其GPU性能可以代表英特尔目前最强的核显水平。再者就是“显存”:CPU内置eDRAM,大大降低了显存访问的延迟,带宽约50GB/s,不可否认Broadwell的核显性能非常强大。

I7-5775C不是第四代I7的替代品,而是市场的补充。

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已经结婚了。至此,英特尔的声明透露出五代酷睿I系列并不定位于高性能CPU领域。如果想买高性能CPU,i7-4790K就够了。但这个解释很牵强。

型号方面,英特尔只发布了五款五代Broadwell台式机版本:酷睿i7-5775C、酷睿i5-5675C、酷睿i7-5775R、酷睿i5-5675R、酷睿i5-5575R,其中后缀“R”为BGA封装,CPU焊接在主板上,不能随意更换;而且后缀“C”其实和我们平时看到的“K”系列差不多,都可以自由超频。只是因为内置了eDRAM和它的代号“Crystalwell”,所以英特尔干脆为五代另起炉灶,把“C”作为它的专属,与“K”区分开来。

笔记本Broadwell进步很大,当然也只是局限于U系列。

相比于冷清的台式机Broadwell家族,笔记本Broadwell家族依然延续了上一代的庞大家族。凭借14nm工艺优势,与移动领域无缝结合,性能整体提升明显,表现在频率上。比如i7-5500U的默认频率比i7-4500U高800MHz。同时,核高清显卡已经发展到5x00、6000和IRIS 6x00等。Broadwell是超极本和其他集成显示平台的神器。

所以不难看出,Broadwell是英特尔对融合平台的尝试,平衡CPU和GPU的性能,利用14nm工艺的优势降低功耗和发热,在一体机、移动平台等领域发力,看市场如何反应。可惜这对于DIY玩家来说很累。

总之,如果你是一个DIY玩家,就不要去想Broadwell。

布罗德韦尔的死让我们开始怀疑摩尔定律,甚至让英特尔在滴答滴答的时刻打了自己一记耳光。没办法,但是现在CPU竞争一面倒。好在Broadwell发布不久,代号为Skylake的第六代酷睿I智能处理器已经到来。

丝凯拉是哈斯威尔的合法继承人。老态龙钟的哈斯威尔,技术和架构双重“物质”提升!新架构意味着在相同频率下更强的性能,新技术意味着更低的功耗。之一个Skylake处理器Core i76700K的频率与英特尔酷睿i7 4790K相同。从实测来看,在相同频率下,6700K有7%的提升。习惯了挤牙膏的现象,我们觉得能有这个提升很不容易。

良好的超频能力。

14nm工艺是6700K的吸引力。虽然6700K的TDP达到了SNB的95W,但实际功耗和4790K差不多。同时带来良好的散热效果,保证超频成功率。即使不是大雕U,也能超频到4.7/4.8GHz的水平,这是英特尔对超频玩家的补偿。

Skylake i5和i3已经准备就绪。

除了8月份推出的i7 6700K和i5 6600K,9月份,英特尔一口气发布了台式机和笔记本全产品线。I7,i5,i3,奔腾都有,标准版和节能版的齐飞。i7系列也是四核八线程,8MB三级高速缓存,而i5系列是四核四线程,6MB三级高速缓存,所有这些都支持睿频加速。它集成了核显示HD 530和24个执行单元,频率范围为350/350/950-1100MHz,内存支持双通道DDR4-2133和DDR3L-1600。

i3系列共有五款,包括三款标准版i3-6320、i3-6300和i3-6100以及两款节能版i3-6300T和i3-6100T。节能版还是35W,但标准版降低到47W,明显是原生双核,比Haswell 54W进步很大。

ROG笔记本i7-6820HK带水冷散热

笔记本领域同样热闹,发布的机型多达26款。最有意思的一点是,笔记本处理器首次超频,型号为i7-6820HK。DIY玩家不妨考虑一下?此外,i5在笔记本领域有限的双核设计被打破,i5-6440HQ和i5-6300HQ采用四核四线程,6MB L3缓存。部分i3只是一个双核四线程的i3-6100H。显然,四核已经成为主流。

总的来说,Skylake终于让CPU的发展重回正轨。但是,一旦我们对挤牙膏的性能发展变得麻木,那就相当可怕了。

PC市场的衰落催生了芯片巨头的多元化发展,英特尔也不例外。针对x86平板领域,英特尔推出双核酷睿M家族。

核心M

原来在Haswell时代,Core M还没有出现,超低功耗的平板CPU型号都是以y结尾的,比如边肖的索尼Tap 11就搭载了Core i74510Y处理器。在Broadwell时代,英特尔独立出来,发布了Core M,而不是原来的Y后缀。这时,架构代码变成了Broadwell-Y。

Core的模型很特别。它改变了四位数的命名方式,百位变成了Y,比如Broadwell-Y中性能最强的酷睿M-5Y71,默认主频只有1.2GHz,但Boost达到了2.9GHz,低频加14nm工艺的优势是4.5W TDP,远低于笔记本CPU。此外,全系列采用HD 5300核显,4MB L3缓存。

之一代Core M系列产品列表

最近发布的Skylake架构也有Skylake-Y系列。为了避免消费者对型号和相应性能的混淆,这次英特尔增加了3、5和7种性能区分,如酷睿M3-6Y30、酷睿M5-6Y57和酷睿M7-6Y75。TDP依然只有4.5W,4MB容量的L3缓存,内置高清515显示屏。

由于属于酷睿家族,边肖将简单介绍一下酷睿M系列。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便携性的数码时代,如果有一天你用上了Core M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PConline摘要:核心百科全书

从2006年恒空的诞生,到2015年,已经是家喻户晓。酷睿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也是英特尔帝国的救世主,是其根基的强大支柱。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边倒的性能竞争,核心家族逐渐显得不愿意上进,同时也运转不正常。越来越多的平台看到核心家族是个好消息,但性能提升缓慢对DIY玩家来说是个坏消息。我们希望随着2016年酷睿诞生十周年的到来,CPU市场能够重新燃起军备竞赛的 ***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