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正文

回国留学生找工作痛苦(「就业」为什么很多海归都不快乐?)

海归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是留学回国后不快乐的根源。

大部分快乐来自内心需求的满足。饥饿的人因为食物而快乐,个人物质需求的满足导致快乐;努力的人因为表扬和鼓励而快乐,个人对价值认同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幸福感。留学生回国后不开心,大多是因为内心需求没有真正得到满足,不开心。

回国动机不明确,内心需求不确定。

祖国越来越强大,国内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多年的海外漂泊,对中国一草一木的向往,对中国美食的怀念,让每一个留学生都时刻接受着祖国的召唤。那么,在回国理由的冠冕堂皇的说辞下,每个留学生回国的理由都大相径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想留却留不住的人最孤独;如果你想留下来,你是最坚定的;想留下就能留下,这是最纠结的。

想留下孤独又留不住。

期待留学,谁不想留在海外在异国证明自己的实力呢?谁不想之一次尝到海外职场的滋味,为自己回国开启事业新篇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因为爱情,亲情,疫情,或者其他国家苛刻的移民制度,严峻的就业形势,想留在海外发展。即使开始一段时间的实习,为自己的海外职业道路加磅,各种努力和尝试都是无果而终,带着挫败和孤独踏上了故乡。

孤独的不快乐早已成为归家的无奈。留学生回国后,即使遇到各种不适应也会不开心,但不会长久。毕竟我当初已经尽力了,孤独的时候不开心,回国的时候不开心。没有选择的时候,内心得不到满足,只能调整自己的需求,学佛,平躺着——追求需求和能力的自洽。

相比一直在国内发展的职场人士,有些回国更孤独,更不开心。但是国内职场发展的各种不快乐,和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但是国内职场人有几个是真正快乐的呢?可惜想留却留不住的海归,两者相加,不快乐倍增。

如果你想回去,你不能留下来。

我想在海外打拼,但也有回国的决心。有的人随波逐流,周围的人大多都回去了,所以自己也回去了。有些人同时在国内和国外寻找工作,如果他们在国内接受了offer,他们就不必为国外难以捉摸的机会而“死忠”。当你踏上祖国的航班,你是幸福的:你有机会证明自己,你期待和渴望学生生活从工作上的改变。

毕竟美好的愿景会随着我们对国内职场认识的加深而落到冰冷的现实中。和职场周围的人一样,升职加薪一直很慢很慢,每次受挫都会不开心。多年的留学背景,给了国内同行更高的期待,也让我背负了“海外学费不值”的标签。当初,我是下定决心回国的。这一刻,我的能力被忽视,我的表现不被认可。这种职场上的不愉快,再加上“留学的钱都浪费了”的闲言碎语,变得更加“杀气腾腾”。只能和海归们再一次诉说心里话,追忆留学的无忧无虑,冲淡这一对不幸福的苦涩。

我想走,但我可以留下。

海外有优惠,还是海外有优惠。家里有家业的留学生,有“想去又留”的纠结。没有深入思考职业未来规划,只是听了父母或者国内HR鼓励的几句话,回国就职。在职场发展中磕磕绊绊是不可避免的,而在煎熬的同时,总有一个声音萦绕在耳边,“如果当初留在海外,今天的局面会不会有所改变?”

职业发展受阻的委屈,加上对自己选择的后悔,让想走又想留的海归更加不开心。

回国动机明确,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

如果说带着迷茫的目标回国的不快乐更多的是因为办公室政治和个人发展的焦虑,那么带着明确的目标回国的不快乐更多的是因为国内和国外的认知差距,使得海归与目标渐行渐远。毕竟海归的目标很明确,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看完了海外所有的森林,他们要么想成就一番事业,要么想追求一种生活。

当家里的外在环境让自己远离理想状态,内心的诉求无处安放,不快乐也随之而来。

人文环境的不适

无论是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行业,还是危机四伏却财大气粗的金融行业,还是蓬勃发展的新能源行业,每个行业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过程。无论行业发生多少变化,始终没有改变国内的人文环境。虽然法治社会在不断完善,但在中国火热的职场中,“人治”和“人情世故”依然是主角。

管理层要和领导搞好关系,不仅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更是利益上的资源交换。管理层应该树立榜样,培养健康的竞争关系。在同一层面上,要明确合作关系,分工明确,合作共赢。无论大事小事,执行力和落地永远离不开“关系”。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能蒙蔽了事物的本质,但很多人早已习以为常。做事的目的是讨好人,而不是成事。

当海归不能和别人搞好关系的时候,就很难成功,即使成就一番事业也无所谓。一路走来,国内的专业人士早已沦为“人才”,在“人治”与“法治”的边缘徘徊,游刃有余。内心的不快乐来自于对人性理解和把握的差距,来自于对模糊目标把握的偏差,来自于无法完成的不快乐。

职业不适

“说你能行,你能行,不行也行”

“人治”更大的问题是容易受情绪和其他非专业能力的影响。没有人愿意坐下来,耐心深究谁能做,谁不能做,工作安排,任务分配,更多的是看他心目中谁先出来。“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是国内职场必备技能。否则,不仅得不到好工作,也得不到好评,也提高不了老板面对面面试的知名度。

不是每个老板都能关注到每个下属的能力和进步。时间长了,个人贡献就变成了别人升职的助推器,疏远了和老板的关系。老板会不记得某件事,会被边缘化,升职加薪也无从谈起。

同事的职业专业性和国外不一样。做事情更符合某个人的需求,不求真实,只求满足领导的需求,是很多国内职场人的生存哲学。这和国外有很大不同。如何提出自己的建设意见,让老板倾听并采纳,是很多海归需要潜心实践的职场能力。

不同于国外职场的宽容、耐心和探索,国内职场更有效率和效果。人们不愿意一起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而更愿意快速获得别人的经验和更佳实践,去模仿和尝试,去检验商业效果。看似取得了短期效果,但大多是表面的,不是商业的本质。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堆砌的是包装好的简历的辉煌,而背后的本质逻辑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更多人的努力是升职加薪短期利益的结果导向,而不是自我驱动。有了工匠精神,就能把事情做好。

职业发展的不适

海外职场发展相对纯粹简单,工作与生活的切割使得职业发展的课外举动少了很多。职场中的外国领导者早已习惯了平等的工作关系。老板经理和员工个人贡献者(IC)的关系不是上下关系,也不是管理和服从关系,而是相互成就。实现老板员工的技能成长,员工帮助老板成就事业。

国内大部分职场都不足以做到平等互利,互相成就。取而代之的是更“一句话”,老板做决定,员工执行。老板不太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成长。定期分配任务,汇报结果,很正常。员工也习惯了被动的发展模式,不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更不要说和老板沟通自己的发展路径了。“跳槽”只是成为了升职加薪的短期逐利方式,并没有长期职业规划的战略布局。

如果老板不关心他的职业发展,他也对此充耳不闻,他就会失去当初回国的雄心壮志,记不起自己的初衷。他不断降低期望让自己自洽,长此以往,他会失去所有的人。

写在最后

职业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无论是想清楚还是没想清楚回国的动机,都有一些怨恨、遗憾和不理解,因为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一个个体对大环境总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得用自己的脚去选择环境,或者用自己的心去适应环境。海归是前者的选择,而成为国内职场的变色龙,进入社会染缸,则是后者的牺牲。

0